换个视角读懂广州 | 散文名家笔下的广州(二)发表时间:2023-09-14 10:15 Guangzhou in literature “读懂广州”书系之《文学里的广州》 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、务实创新的品格,这是历史留给广州的宝贵财富,也是人文湾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如何从文学的视角读懂广州,乃至读懂粤港澳大湾区、读懂中国,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。 “读懂广州”书系之《文学里的广州》便以此诞生,按诗词、散文、小说、杂记四种体裁分为四册,将散于各处的历代名家作品结集出版,向读者娓娓解读广州的辉煌历史,集中呈现广州文学力量。 本期为《文学里的广州·散文》金句摘录,帮助大家“换个视角读懂广州”。 -《文学里的广州·散文》- 01 我踏上自行车,在斜坡上飞奔而下。呵!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!我迎着暖和的东南风,在又圆又亮的月色下,飞越海珠桥! ——曾炜《海珠桥抒怀》 02 广州,这个四季如春的具有亚热带色彩的城市,如今,在庆祝建国二十六周年的前夕,全城灯火辉煌,又增添了一条彩带似的,贯串珠江两岸的新扩建的海珠桥,美极了,真令人神往。 ——曾炜《海珠桥抒怀》 03 粤人爱茶。跟学生早读早操一样,清早必是上茶楼。不分男女老幼,士农工商,贫富尊卑,一壶又一壶沏,一杯接一杯饮,也不担心浸没五脏六腑。潮 ——余秋雨《五城记·广州》 04 石桥一具,流水琤琮,太阳斜照的时候,桥影岸然,偃卧于碧波之上,使人的意兴悠如。 ——钟敬文《羊城风景片题记》 05 每当晚照初沉,余霞还缭绕天际之顷,轻衣木屐,徘徊其间,胸间所蕴积的扰攘,不觉地随着残余的微光而俱退,刹那间,惟空灵占据了我的心。 ——钟敬文《羊城风景片题记》 06 珠江上的小艇是数不清的,撑篷的,敞篷的,扯帆的,没桅的,大的,小的,不断在江上穿梭,像竹叶青醇酒似的江水,被划出条条浪迹,宛如鲤鱼翻身时泛起的鳞光。 ——关振东《夜游珠江》 07 这些御风凌波的小艇,这些岭南独有的瓜果,把夏夜珠江的特色全点染出来了,叫人油然想起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珠江流域,想起那桑基鱼塘、蔗海蕉园,胸中涌起一种富足的喜悦之情。 ——关振东《夜游珠江》 08 珠江,她流着多少英雄的热血,多少战斗的欢歌,多少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呵!她是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。 ——关振东《夜游珠江》 09 北京路就坐落在这林林总总的历史遗迹之中,也因此之故,使她虽然只是一条路,但凭借广州古城发展的中轴线的地位,无形中却串起了广州的千年历史。 ——刘斯奋《〈好嘢,北京路〉序》 10 盘福新街建起来的时候,正是广州城最美丽的时候。所有在六十年代初去过广州的人都会对她的美丽赞不绝口。 ——张梅《盘福新街》 11 万木草堂是一面镜子,北京路街区,因为它的存在,而显得不那么世俗,那么烟火味。它给人一种悠远,一种旷达,一种精神的淘洗,和文化的抚摸。 ——黄国钦《谒万木草堂》 12 康先生在这里做完《长兴学记》《万木草堂口说》之后,也是一个雨天,走向风雨如磐的中国。 ——黄国钦《谒万木草堂》 13 寺贝通津是东山的一脉,且是很具象征意味的一脉。你看,光街名就有它的特色。所谓寺贝,就是东山寺的高坡;通津,则是通向渡口的要道。 ——卢锡铭《寺贝通津那条小街》 14 寺贝通津还有两张耀目的名片,一张旧名片便是与这小街相连的抚恤路,有一幢名曰“春园”的小洋房,就是当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,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抚恤路召开的,如今还保留着当年的会址。 ——卢锡铭《寺贝通津那条小街》 15 那时的北京路,是最时髦的地方,全国人民都知道广州的北京路,都知道北京路南端的一条著名的高第街。 ——马莉《怀念北京路》 16 那种从前用白布做的拉肠粉的味道,与现在普通的铁皮做的拉肠之不同,它传统,更好吃,更香滑细腻,用晶莹剔透白如玉来形容它,一点也不为过。 ——马莉《怀念北京路》 17 大街小巷,院里墙头,百花齐放,欢迎客人,真是“交友看花在广州”啊! ——老舍《春来忆广州》 18 真羡慕广州的朋友们,院里院外,四季有花,而且是多么出色的花呀!白玉兰高达数丈,干子比我的腰还粗!英雄气概的木棉,昂首天外,开满大红花,何等气势! ——老舍《春来忆广州》 小程序 订购联系
![]() |